photo

中青报:“文化节”是单纯地扶植文化?

来源:中华书画网   文章作者:燕农


    进入11月份,我们好像忽然“文化”了起来,各地锣鼓喧天的文化节扎了堆。11月13日,“第二届中国仓颉文化节”在河南南乐县盛大开幕。11月21日,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在江西南昌举办。11月23日,广东顺德推出“2010李小龙文化节”。此前,第二届曹禺文化周在湖北潜江举行。一时间“文化节”渐欲迷人眼,让人应接不暇。

    据11月26日《人民日报》报道,我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文化节不计其数,仅以国际和全国为名的就有近百个,艺术、服装、风筝、啤酒、豆腐、旅游,几乎无所不包,有的以技艺,有的以特产,有的以风景,有的以历史,有的则以名人为主题,似乎本地只要有个出名的东西,无不冠以节的称呼。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说,各个地方最不缺的就是文化节,以致形成了一股办节之风。

    如此风靡全国的文化节,对应的却是传统文化濒危、西方文化昭然的现状。正如有媒体总结的,“此刻的中国文化现状,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死水,好坏同体,激情和颓废共存,生机与衰亡同在。”从现实功效上看,很多文化节或许试图扮演火焰,但结果不过是虚火一场,甚至虎头蛇尾,成了一潭死水而烟消云散。

    究其根本,是很多风风火火的文化节,从来没有逃脱过经济之手的整容。曾几何时,我们洋洋自得于一种经济方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仅仅是服务于经济的手段,最多不过是支撑经济的“踏板”。其实,在文化上场的这个初始阶段,属于文化自己的东西就已经被解构了,解构成了经济脸谱上的脂粉。当赋予文化应有的地位与尊严的呼声日高,我们才发现:长期被经济整容过的文化已经回不去传统。

    于是,自我矫正和纠偏势在必行,但这种矫正和纠偏注定不能彻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羞于再提了,为了显示对文化的敬重,干脆将文化推到前台,让文化直接唱戏。譬如各地不惜血本的申遗,还有接踵而来的文化节,你方唱罢我登场,渲染出一派红火景象。遗憾的是,这都是表象,都是浮云,内里头“遗产经济学”根深蒂固,包装地方形象的政绩工程日益抬头。归根结底,申遗也好,文化节也罢,虽然不再跟经济一并登台,背后却还是经济诉求或者政绩形象的诉求。

    从申遗之后门票涨价,到各地关于名人故里的争夺,再到围绕名人主题大兴土木,文化从来没有跳出“经济工具”的窠臼。作家王蒙痛心疾首地说:“以前过分注意经济建设,文化遗产的损失巨大,现在遇到经济危机,又把文化变成经济的工具,继续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可能又进入新的一轮怪圈,产生的危害可能要10年以后才能看到。”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不是矫正和纠偏,而是以更隐晦的手法在利用文化。

    说文化是经济的工具,还有两个可资佐证的现象。其一是各地文化现象的风生水起,其推手与经济操控手法别无二致。文化节盛行,从南复制到北,与譬如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从东热到西,几乎相同。事实证明,以操控经济的手法建构文化,这只手就不可能单纯地扶植文化。其二,一方面对现存文物的破坏几乎肆无忌惮,譬如不久前曝出的杭州多座历史建筑被强拆,实则是今日全国性的一个缩影,而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却热衷于通过现代手法重构文化元素,复古、办节,不一而足。实质上,拆了文物是为GDP,而重建了还是为GDP。

    只不过,在这一拆一建中,涂抹上了当代人的痕迹,有关人等会为此等功绩而自以为是。放在这种情势中看此起彼伏的各地文化节,多不过是包装地方形象的政绩工程,与文化的根脉关系不大——办了文化节,未必就文化韵味浓郁,而且,有时候越是强拉硬拽地大兴文化节,或许越是不懂文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危机后的电脑刺绣机产业
·下一篇文章:西方艺术基金模式解析


 

相关新闻

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