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绣娘有梦:让侗绣之美再绽放

来源:中国刺绣文化网   文章作者:佚名


样精细艰辛的劳作,很难给家庭带来多少收入。杨甜回忆,十几年前,一套侗族服饰只能卖100元左右。“那时家里很困难,我就从早绣到晚,凌晨一两点还在绣,我想尽量多绣一点,卖出去后给女儿交学费。”她说。

  渐渐地,杨甜的作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销路逐渐打开,不时有全国各地的客人过来参观。近年来,侗族刺绣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得到多方重视,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2018年,一直在家务农的韦清花在女儿覃桂珍的建议下,来到县城开设以她名字命名的绣坊——清花绣坊。绣坊里不仅有侗族传统服饰、腰带、头饰,也有实用的团扇、茶杯垫、抱枕等,让人耳目一新。

  清花绣坊采用“企业+基地+传承人+绣娘”的模式,通过企业带头、基地培训,传承人带动、绣娘生产,带动当地留守妇女居家灵活就业。韦清花介绍,绣坊将承接的订单分配给绣娘们,她们经过培训后,利用闲暇时间刺绣,每个月可增收三四千元。几年间,清花绣坊已在三江不少乡镇及易地搬迁社区,累计培训绣娘2500多人次,带动绣娘就业300多人。

  如今,覃桂珍与母亲一起,满足市场需求,将侗绣融入戒指、耳环等小饰品中,通过网络售卖,受到不少年轻消费者的喜爱。覃桂珍说:“侗绣传承和推广的道路还很漫长,我愿接过母亲的衣钵,将传统民俗与现代特色融为一体,更好地传承民族非遗文化。”

 

半月谈记者:林凡诗 / 编辑:李建发

责编:张子晴 / 校对:郭艳慧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青海省3家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下一篇文章:非遗传承匠人“针”功|苗绣“针”功夫 “绣”出幸福来


 

相关新闻

·千年工艺遭遇新瓶颈 镇湖绣娘开针之前先问版权
佚名
 
·规模化发展民族刺绣工艺 哈萨克绣娘走上产业化之路
王江平
 
·镇湖:发挥能人效应 打造“绣娘经济”
佚名
 
·“针间不容发,劈丝纤如毫毛”从《绣娘兰馨》看叹如今刺绣文化之凋落
佚名
 
·镇湖绣娘“西博会”获得5个金奖
周建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