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贵州苗族刺绣文化内涵及技艺初探

来源:中国刺绣网   文章作者:吴平 杨竑


 

  苗族作为中国较大少数民族之一的民族,在炎黄子孙缔造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在全中华民族的历史研究中也应占重要位置。从人口总数和地理分布情况看,贵州是苗族居住最多的地方,也是苗族文化保存得最完好的地区,本文从挖掘苗族刺绣文化内涵的角度,致力于苗族刺绣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的研究,同时,提出苗族刺绣的开发与保护建议。

  苗族刺绣的发展渊源

  一、苗族的族源与迁徙 

  苗族是一个成熟比较早的民族,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史前的尧、舜、禹年代。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很古很古的时候(大概是六,七千年前)就生活着一群原始人类,经过世代生息繁衍,逐渐形成部落联盟,该部落就是“九黎”,首领为蚩尤。《国语?楚语》注:“九黎,蚩尤之徒也。”《战国策?秦》高诱注:“蚩尤,九黎民之君子也。”很多史料如《史记?五帝本纪》、《书?吕刑释文》、《吕氏春秋?荡兵》等都称蚩尤是九黎之君。至今,苗族人民仍将蚩尤视为远祖英雄来传颂和祭祀。

   与蚩尤同时代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两大部落从甘陜黄土高原向黄河下中游发展,与蚩尤部落分别在今河北的涿鹿县发生激烈的冲突和争逐。虽说蚩尤部落强大,但终因抵抗不了炎、黄两帝联合力量,以战败而告终。

  蚩尤虽战败被擒杀,但其余威犹存。到尧、舜、禹时期又形成新的部落联盟,即史书上说的“三苗”(又称苗或苗民)。三苗借助九黎及蚩尤的余威,凭着人多势大,又占有洞庭、鄱阳诸湖和汶山、衡山肥沃土地之优势,曾和尧、舜、禹为首的部落联盟进行过长期抗争。商、周时期,仍生活在长江中游的三苗主体人群与其它部落的人形成新的社会群体一起被称为“南蛮”或“荆楚”,后来对其中较先进的人称为“荆蛮”。随着荆蛮逐渐强大,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的“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国。而掘起楚国的主要居民之一便是“荆蛮”。秦汉至南北时期,因苗族先民生活在五溪、武陵被称为“五溪蛮”、“武陵蛮”和“长沙蛮”。大概是从唐、宋时期起,随着苗族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丁鼎盛,引起各王朝注目,朝廷与苗族关系也日渐融洽,并将从众民族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民族现于文献中。

  苗族历史发展的起点虽然较高,但因未能建立起独立的民族政权,更无力“问鼎中原”,先民自上古时代始就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以至长期处于滞后和后进状态。为了争得自己生存权益,几千年来,苗族不惜任何代价进行反抗,基本是“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正是由于不断的大大小小战争,使苗族先民频繁迁徙。有学者研究表明,自古代至近代,苗族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形成今天的分布格局。

  第一次迁徙(五帝时期)。以蚩尤为首的“九黎”被炎、黄两帝联合打败后,大部分苗族先民南渡黄河,定居于黄河以南的长江中下游一带。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建立一个新兴的部落联盟--三苗国。这是苗族历史上的第一次迁徙。

  第二次迁徙(尧、舜、禹时期)。禹继位后,联合三苗共疏九河。夏禹治水成功后,认为三苗对自己的统治地位有威胁作用。于是,抽出大兵向三苗部落发起总攻。有记载战争持续七十天左右,三苗部落被彻底打败。无奈三苗向南迁徙至江西、湖南,在崇山峻岭中隐居下来。这是苗族历史上的第二次迁徙。

  第三次迁徙(春秋战国时期)。据有关专家统计,春秋战国为424年,春秋各国大小战争达213次,战国大小战争达220次之多。频繁的战争给各民族带来无尽的灾难。尤其是秦灭楚后,作为楚国主体民族的苗族向西向南迁逃,一部份苗族沿舞水西迁至贵州、四川等地,以“武陵蛮”、“五溪蛮”称。另一部份到了广西,还有少数去了海南岛。这是苗族历史上的第三次迁徙。

  第四次迁徙(秦汉至唐宋时期)。秦汉至唐宋时期,封建王朝对“武陵蛮”、“五溪蛮”采取一系列大规模军事行动,迫使苗族再度向西向南迁徙。向西进入川南和贵州大部分地区,有的经川南和黔西北开始进入云南。向南迁放湘西南和广西,有的又由桂北进入黔南、黔东南。这是苗族历史上的第四次迁徙。

  第五次迁徙(元明清时期)。由于战乱和天灾等原因,苗族继续从武陵、五溪地区迁入贵州、广西和四川,并由贵州、广西和川南经过不同路径进入云南,再由云南、广西迁徙到越南、寮国和泰国。这是苗族历史上的第五次迁徙。

  即便是上世纪的1975年至1984年,东南亚战争又迫使苗族难民从东南半岛向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属圭那亚、阿根廷等迁徙。

  二、苗族文化的传承形式

  苦难深重的苗族在纵跨数几千年历史的大迁徙中,形成了如分布在黔、湘、滇、川、桂及海外与其它民族大杂居小聚的格局。值得称赞的是,苗族同胞在吸纳他民族先进、优秀文化的同时,始终保持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遗憾的是,由于频繁地迁徙,长期处于动荡之中,苗族没有可供通读的文字,形成了这个民族的宗教、文化、艺术与情感表达方式有别于其它民族。有人说,苗族服饰承接了传承苗族文化的职责,成为传承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的苗族服饰被喻为“穿在身上的史书”。不过,我们认为,苗族服饰上的绣片才是再现苗族历史文化的有型载体。

  谁说苗族没有文字,文字不就是一种符号吗?苗族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与情感等等,苗族用自己特有的符号通过苗族妇女的智慧、灵巧的双手“刻”印在各种不同的服饰上,子子孙孙就通过刺绣传承祖先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及刺绣技艺。可以说,苗族刺绣当属最丰富、最原始、最富内涵、最能再现苗族历史、文化、宗教、艺术、情感及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有型载体。

  有人认为,苗族是靠口头文学传承,没有文字的苗族人民将歌唱当作“无字的信史,世代口耳相传”。除此外,我认为刺绣同样可传承!

  三、 苗族刺绣的起源与变迁

  刺绣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殷商时代“锦”与“绣”就并称了。苗族刺绣究竟起源于何时,在众多史记上无从查实也没定论。不过,从《后汉书?南蛮传》所载的苗族先民--“三苗”“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来推算,至少在战国时期就产生了。从湖北马山楚墓出土的“龙凤虎纹绣”看其质地、品格、技法、造型与现代苗绣可谓无二致(《苗族服饰》),说明战国时期的绣技已是很高超精湛了。现代贵州省台江县施洞一带的虎纹、雉纹、滑纹及雷山苗绣中龙纹等与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云雷纹、水涡纹、龙凤纹极为相似,这可说明苗绣在商夏时期已具雏形。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尚书》说,虞舜的衣服曾用绘画或印染的情形(《苗族服饰》)。从此分析,苗绣也可能出现在商夏之前。

  再往前说,苗族先民最初居住在江汉平原。在《中国苗族通史》一书中,作者伍新福提出:“所谓屈家岭文化即应是三苗集团的文化遗存。”“屈家岭文化遗存表明,三苗集团的经济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为主体……家畜饲养业和制陶、纺织等手工业已有相当的发展”。按三苗集团存在的时期算应是传说中的黄、尧、舜、禹时期了。

  继续往古寻,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苗族简史》上有述,苗族先民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大致是距今六千年前。这个时间段应是河姆渡和半坡母系氏族时期,而从史料上不难查到,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种上了水稻,并掌握了种粟、蔬菜和麻的技术,半坡原始居民所制造的陶器上有各种彩绘图案花纹,还有较高的纺织技能。据说,现今苗绣和蜡染中也有这种“双鸟拱阳”纹样与距今六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的“双鸟朝阳”图案如出一辙,有人因之断言河姆渡文化是苗族先民所创造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原始居民们已学会了养蚕和丝织,这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就有所述。查查中国古代史地图册,无论是河姆渡、半坡,还是大汶口均地处黄河长江中下游,这也是苗族先民居住的地方。

  再从苗族民间传说的角度探究刺绣的起源,“远古时候穿树皮,远古的时候穿竹叶;穿了很长的时期,穿了很多个世纪”这首苗族古歌透视出苗族祖先与人类祖先从远古社会或传说时代走来。大概也经历了旧石器、新石器吧?苗族古歌中的《开天辟地》、《打柱撑天》、《铸日造月》、《盘古》等歌与汉人的盘古开天、后羿射月的传说一脉相承。至于,刺绣来源传说之一是苗族先民为了避兽妖之害,仿照危害人的动物的花纹,在身上刺破皮,涂上朱砂或其它植物原有的色彩。后来,发明了养蚕抽丝纺织作衣,便在衣服上描绘、刺绣花样。还有一说是,相传母系氏族社会,男子要嫁到女家去,嫁时家人一方面将自然界的鸟虫兽精心绘在服装上,以示漂亮;另一方面是将水牛的犄角绑在出嫁男子的头髻上以示象牛一样威猛雄壮,能御强敌。父系氏族社会以后,苗族先民就在妇女身上沿袭下来。黔东南雷公山上的苗族古歌中有这样一段:古时有个奶,名叫务榜香,心灵手又巧,织绣更在行。她生九个男,她生七个女。榜香订规矩,九男把田犁,七女绣花忙。七女七花样,七种花衣裳,各嫁去一方。正是这嫁去各方的七女,将刺绣带到不同的地方,才有了如今苗绣的灿烂辉煌。

  综上所述,我认为,苗族的刺绣起源在大汶口文化时期或更早的河姆渡和半坡母系氏族时期。

  至于苗族刺绣的变迁,我觉得经历了求美、实用、刻录、纹化四个阶段。

  苗族刺绣的最初目的是求美。传说母系氏族社会时,“一男子因不能引起姑娘的青睐而苦恼,受求偶锦鸡的启示,便穿上用百鸟彩羽缝制而成的衣裳,敞开金亮的歌喉,终于赢得姑娘的芳心”(杨昌国的《苗族服饰》)。

  实用是苗族刺绣第二进程。从蚩尤与炎、黄两帝涿鹿中原之后,苗族基本上都处于战争之中,不难想象,古时的战争是刀光见影,穿在身上的衣服破损很大。于是,妇女们就绣制许多绣片缝制在肩上、臂上、衣领、衣袖、衣襬上增强这些部位的磨损。绣片独立成片可任意撤换,这对于长期进行战争苗族氏族来说,无疑大大节约了开支。

  刻录该是苗族刺绣质的变化。任何时期任何民族的战争都是残酷的,妇女穿着男子换下的战袍,念着阵亡的英雄惦着仍在战场上的亲人,苗族妇女蒙发让子子孙孙记住这些英雄记住祖先开创未来生活历程的念头,于是,苗族妇女用针用线记录每次战况,记录那些在战场上光荣牺牲的英雄们,记录曾用过的刀枪剑戟弓驽……进而,苗族妇女们将过去的美好生活曾经拥有的城市受益的长江黄河及被迫迁徙的路线等等绣录在自己的衣服上。苗族妇女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将苗族的历史、传说、思维观念、宗教意识等等传承下来。“苗族居然成功地用它生动地记叙了艰辛的族源史、战争史、迁徙史……替代文字语言功用,发挥出图画文字 文化价值的显著例证。”(杨昌国的《苗族服饰》)

  经历了求美、实用和刻录之后,苗族刺绣进入纹化阶段,苗族妇女就把刺绣作为作品来制作。一般情况下,姑娘七、八岁甚至更小就随母亲及年长的妇女学习刺绣技能,在开始学习刺绣技艺的同时,也就开始对苗族历史、社会、宗教、信仰及人生的认知。待十七、八岁出嫁时便将自己配有刺绣的服饰作为一种作品来展示,充分显示自己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绣片上除刻录一辈传一辈的苗族历史、神话故事、宗教信仰等等外,还对现实和未来生活进行各自的精心描绘。刺绣时有的有剪纸样,有的没有完全是凭自己的想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绘制。此时的刺绣犹如画家的绘画,一片绣片或一件服饰体现制作者的思想、鉴赏水平、制作水平及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同的个体绣片有不同的制作方式、内涵,使“五色”丝线制作的传统刺绣内容积淀成一种无形的苗族刺绣文化,饱含深隧的文化内涵,我们认为刺绣中“纹化”即“文化”了。

  四、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 

  苗绣创作饱含了苗族妇女深隧的思想内涵和朴实的感情色彩,每一件绣片都是苗族妇女发自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感情的宣泄,“没有墓仿绘画的奢侈品,没有吹棒权势的献媚题材,更无矫揉造作、扭捏作态。

  四、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 

  苗绣创作饱含了苗族妇女深隧的思想内涵和朴实的感情色彩,每一件绣片都是苗族妇女发自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感情的宣泄,“没有墓仿绘画的奢侈品,没有吹棒权势的献媚题材,更无矫揉造作、扭捏作态、哗众取宠的粉饰之意。”(《苗族刺绣发展源流及其造型艺术特征》丁荣泉 龙湘平)苗绣作为苗族人民演绎天地万物、记录历史和生活的一种文化载体被苗族世代沿袭下来。其创作的主题、造型及色彩在依附于本民族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和民俗活动等等的基础上,还吸纳他民族优秀文化,形成独特的苗族刺绣文化。

  1、 创作主题

  艺术来源于生活。苗族刺绣无论是古时为了实用还是后期作为艺术作品,其创作主题都来源于苗族对自己生存环境、生命意义的认识和感受。苗族没有文字,就通过“刺绣”这种独特的形式将本民族的历史附属在随身衣服上,“哪怕迁徙的脚步走的再远,离开祖居地的时间再久,苗族的子子孙孙都可通过这种神秘而具有独创性的方式接受有关本民族历史的信息。”苗绣作为苗族一种文字符号,作为表达情感一种载体,创作的主题是非常深刻而丰富的。

  历史回顾 苗族服饰被世人公认为“穿在身上的史书”,人们从一幅幅绣片读到苗族历史。如,骏马飞渡、江河波涛、苗王印、星宿花、蜘蛛花、虎爪花等等表现出苗族的族源史、战争史、迁徙史。

  贵州镇宁苗族把绣有江河的裙子分别称为“迁徙裙”、“三条母江裙”和“七条江裙“迁徙裙”裙面上有81条横线,分9组,每一组有9小条。传说是表示蚩尤有9子,每子又9子,共81子孙,组成81个兄弟氏族,也就是九黎部落。“三条母江裙”上绣染的三大条横线,表示蚩尤失败后苗族迁徙过的黄河、长江和嘉陵江。“七条江裙”说的是苗族迁徙过的七条江河。黔东北苗族妇女所穿的“兰娟衣”上的“江河波涛”,传说是一个叫“诗兰娟”的苗族妇女,为记住南迁的历程,离开黄河时在自己左手袖子缝上一条黄线;渡过长江时在右袖上子上绣上一根蓝线;渡过洞庭湖时在胸口上绣一个湖泊形状的图案……每翻过一座山、渡过一条江河她都在自己的衣服某个部位缝下一个记号。最后,到了武陵山区定居时,兰娟按照她所记的符号,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线重新绣制一套精美的女装送女儿出嫁。这种民俗传袭至今。黔东南凯里、施秉、黄平、台江等地的苗族妇女在每件花衣的披肩上、裙沿边都绣有两道彩色镶边横线,象征黄河与长江。

  “骏马飞渡”图案是凤凰、古丈、松桃苗族衣服花边上最流行的图案。花边是由无数个像马的花纹组成,横跨在河水中,表示万马飞渡黄河,驰骋中原。马的两边是由无数三角迭成山型相间排列,表示崇山峻岭。
 
  还有“星宿花”表示蚩尤和黄帝打仗夜间行军时靠星宿指引方向;“蜘蛛花”表示被围困时祖先顽强战斗的精神;“虎爪花”叙述苗族迁徙到深山时打虎的故事。
 
  回顾历史,缅怀祖先是世代苗族妇女刺绣不可缺少的主题。

  自然崇拜  苗族信奉“万物有灵”,把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认为人也能创造出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拥有自然才有的外在力量,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意识。至今,苗族把对天地以及组成天地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的自然崇拜仍然一一体现在妇女刺绣作品上。仅黔东南的服饰动物刺绣图案,就有龙、鸡、鸭、鹅、黄牛、狮子、狗、猪、马、羊、青蛙等等五十多种。这些动物有的单独展示,有的与人组合,有的在花草果木之中,还有的是人头动物身,人作为一种动物与其它动物一样在苗族绣片作品混融于一体。其形象也不是自然界中的动物原样,而是经过优化组合、神化了的超自然形象。牡丹、石榴、桃花、李花、梅花、马蹄花等等植物花卉在苗族绣片中比比皆是。尤其枫香树,它是苗家人的“妈妈树”,是万物之母、生命之源,在苗绣是必不可少的纹样。

  在苗家人看来,龙能保寨安民,赐人风调雨顺;姬宇鸟美丽漂亮;蝴蝶是族群始祖;鱼虾表示食物丰足;蛙蟾关五谷收成;老虎威武勇猛;狮子活泼伶俐;鹿温顺文雅;象中直坚毅;牛力大体壮吃苦耐劳等等。而果木花草则表现出充沛的生命,象征生命的动力、源泉,葫芦寓含新的生命;石榴表示多子;枫叶意蕴长寿;花卉象征少女、青春……

  人托花、花藏人,飞禽走兽花丛中,人与动物、植物和谐相处,这是苗族的美好愿望,并通过刺绣把这种美好愿望表达出来,传承子孙。

  生命感悟 进入文明时代,人们羞于谈论生殖,而苗族是一个敢于崇拜善于崇拜的民族,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有自本民族独到之处。她们通过刺绣把对生殖的繁衍崇拜以借喻、隐喻表达出来,让子子孙孙认识人类起源和生命意义。苗族认为龙代表妇女生殖器,象征人类生命之门;生育是鸟进入妇女体内的结果;牛和鹿是生命与阳气之象征,表示生命之延续;万物之祖的枫叶与蝴蝶则是苗族刺绣上必须保留的纹样;鱼作为远古中原民族崇拜的婚配、生殖、繁衍之神物,在苗绣中表现最突出、出现率最高、变形最丰富的图案,是苗家人对鱼旺盛的生殖能力的崇拜,渴望本民族子孙多得象鱼崽;还有“鸟占牡丹”、“鸟啄石榴”图案表明苗族妇女对生殖的崇拜;盘瓠也是苗绣中出现较多的图案,是苗族姻亲的标志。当然,无论是龙、牛、鹿、盘瓠还是枫叶、蝴蝶与鱼,苗族也将视为图腾来崇拜,作为图腾图案出现在苗绣中。

  在苗族刺绣中,苗族女性公开张扬生殖意念,推崇人类生殖繁衍,使生命力在女红文化中得以升华。

  神化传说 在口头文学中,苗族的神话传说很多,起初一些神话故事被苗族妇女绣制在衣服,发展到后来,苗族就把一些精典神话故事或人物神化传承给子孙。如姜英射月、龙狗与六男六女、蝴蝶妈妈、开天辟地、狗盗粮种、小狗犁地、公鸡请日出以及盘瓠、蚩尤、人首蛇身的延维、姜英诞生等等神话故事或人物是苗族刺绣制作的重点。枫叶、蝴蝶、鱼、龙、牛、修狃、盘瓠、蛇、鱼等图腾在苗族刺绣中的形象更是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全凭刺绣者的想象和创造,或以此为主或穿插于整个图案之中。绣片图案中的人生翅膀骑龙狮马牛鹿,要么是驭蟠龙飞凤,要么是人首蝶身、人首蛇身、鱼身鸟翅;再不就是卷曲于动物肚子、花蕊之中……竞显神性。

  情感寄托 作为刺绣的创造者和制作者,苗族妇女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人生的感悟及母性情感全倾注在刺绣创作之中,刺绣者的情感、愿望等等全一一呈现于刺绣作品上。如,婴儿的襁褓绣绘的是“蝴蝶妈妈”的图案,祈求蝴蝶妈妈的保佑。莲花与鱼相配表示“年(莲)年有余(鱼)”,喜鹊站在梅枝上喻意“喜上眉(梅)梢”;五只蝙蝠围绕寿字构成“五福捧寿”的图案,表达苗族妇女渴望富贵长寿;一对鸳鸯在水中或一对喜鹊在花上是苗族妇女追求夫妻恩爱的美好愿望;两只如意与“万”字格构成的图案寓意万事如意等等。苗族妇女在给丈夫或情郎鞋垫、腰包什么的小信物会刺绣能表达自己心愿的马到成功、一帆风顺、步步高升、心想事成的图案或字样,在小孩的衣帽、肚兜、背带上绣上蜈蚣、蜂子、壁虎、蛇、蟾蜍五毒图案以表达辟邪、消灾、祛病意念(《苗族刺绣造型特征》龙湘平)。刺绣成了苗族妇女寄托情感的唯一有型载体。

  总之,苗族妇女创作的每一片绣片除体现刺绣水平外,均蕴含丰厚的文化内涵、体现制作者的气势、审美水平及制作者的喜怒哀乐,宛如画家笔下的画、书法家书写的字、作家创作的小说、诗人的诗歌。

  2、造型特征

  从结构相同的苗族服饰中,我们不难发现,因纹饰不同、装饰部位不同形成不同的服饰款式,这使苗族服饰既有整体性又具独特性,饱含苗族妇女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创造力和娴熟的刺绣技巧。从苗绣刺绣造型角度窥探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将会有进一步的收获。
 
  纹样探源 在苗族刺绣中,出现最多、运用地域最广泛的纹样有龙、鱼、凤、鸟、蝴蝶、漩涡、花草和几何纹等。在封建时代,龙纹只能是皇家子孙才配有,但苗族人民却肆无忌惮地将龙纹绣制在自己衣服上,不分阶级,没有高贵贫贱之分,苗族妇女可凭各自的想象任意绣制龙的形象。

  龙加上牛头、凤头、蛇身、鱼身、鸟身、虫脚,甚至配上花卉等。龙纹样主要在黔东南流行。名称也多种多样,水牛龙、蚕龙、蜈蚣龙、叶龙、鱼龙、蛇龙、飞龙、人头龙等。而每一次祭龙民俗活动使苗族人民对龙的认识都有新的感受的,经过几千年龙形象的沉淀,苗族妇女创造出奇异的龙纹样。

  鱼纹样也是苗族刺绣中出现频率较高纹样。《山海经》中载,苗族先民“食海中鱼”,鱼纹的表现与苗族先民稻作渔捞文化无不关联。另外,鱼是多产多子的象征,是生命的象征。因此,鱼纹被黔东南苗族演绎的千奇百怪、丰富多彩。黔东地区的鱼纹写实较强,黔东南地区的鱼纹写实写意兼之,黔东鱼纹一般与花草配在一起,黔东南的鱼 纹十分丰富,有人头鱼身、龙头鱼身、有的鱼还长着翅膀,当然,数太极图式的交鱼图造型最多鸟纹,苗族认为鸟是人的魂,所以鸟纹是苗族刺绣中表现较多的纹样。黔东南地区的鸟纹造型最丰富,虫身鸟足、鸟头葫身、双头鸟、多头鸟、鸟翅站人、鸟翅生花、龙头鸟身、鸟头龙身等造型近百种,尤其以榕江月亮山的“百鸟衣”著称。在绣制鸟纹样时,其造型基本上是由不同神态和形态的鸟纹组成,有写实也有写意。传说,雷公与姜英发生冲突,雷公发大水淹没大地,只有姜英的一对儿女躲在葫芦中被洪水冲至高山绝壁上,是岩鹰(即鸟)将兄妹背到平地上,兄妹婚配繁衍人类。“鼓藏节”就是苗族祭祖灵祭鸟神的祭祖活动。故苗族又把鸟作图腾来崇拜。

  蝴蝶纹是无论那一支系的苗族,除刺绣、蜡染外,绘画、剪纸、雕塑都必须表现的主题。“蝴蝶”在《苗族古歌》中被称为“妈妈”,其中有首《凿鼓词》唱到:咱妈是蝴蝶,住在树心心。华夏族的梁祝传说,蝴蝶又是凄美爱情的象征,苗族是否又受汉文化的影响,绣制蝴蝶纹表示追求美好爱情。无论怎样,“蝶恋花”的造型、“人蝶互变”的造型、“蝴蝶变异”的造型,甚至几何、花卉图形组成蝴蝶纹的造型等,通过平绣、挑花、打籽绣、十字绣、破绣等各种绣法把蝴蝶描绘得千姿百态。

  几何纹、植物纹与云波纹在黔东南地区主要用作配纹;黔东地区的衣肩、衣袖、衣襟裤脚、围腰等则大量应用牡丹、石榴、桃花、李花、梅花、玫瑰等花草植物纹;黔中地区使用得最普遍,罗泊河女装、惠水摆金的苗族腰带、裙子上的贴花是以花卉为主题,贵阳花溪以“十”字挑花组成雪花几何纹样,贵阳乌当的贴花以云草为主;安顺地区用金红色刺绣的花卉纹当属花卉纹中的精品……总的来说,花卉纹与云波纹常混合搭配,附于主题纹饰的边缘,作装饰或配花。

  人物纹也是比较突出的。贵州台江的蝴蝶妈妈,雷山丹江、大塘盛装衣袖上的庙宇人物图,黄平、凯棠的人物被苗族妇女钩画得栩栩如生。

  造型分析 苗族刺绣图案写实与写意相结合,是原始思维的产物,其造型多为复合型,具有混沌、散点透视、地域性、互渗性、感知性等特征。

  复合型造型。在苗族刺绣中,至今仍流行的刺绣图案不是单一的主题,一片绣片上会有动物、植物、几何纹样,甚至变形的人融洽于一体。鸟龙、蚕龙、蜈蚣龙、虎龙、鱼龙、蛇龙以及“人首鱼身龙”、“鱼身牛角龙”、“长上翅膀的人”奇特造型,人、动物、植物互变等等的图案,体现苗族妇女原始思维臆造要表达的意念图案。正是苗族妇女不受其它逻辑思维规律支配的原始思维使得苗族刺绣图案造型具有复合性。

  散点透视 苗族刺绣图案完全不受常任何逻辑思维规律支配,不受视角局限,可在同一平面上,把自己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甚至是想象到的各种事物形象、画面同时组合在一起,只要是自己需要的均能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散点透视。如蝴蝶妈妈肚子里的小人会清淅呈现于视觉内,石榴内的籽不会受外壳挡住,蚩尤驰沙场的旁边照样可出现情人幽会的画面,画面四周用各种花卉、动物烘托主题等。这种情况如用西洋美术在构图上遵循的透视原理是无法解释的通的。(透视原理即画家只能在一个固定的视觉范围内描绘事物形象,被挡住的范围不能出现在画中)

  地域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被迫迁徙,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受居住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的影响,各地苗族文化、风俗、审美意识出现差异,导致苗族刺绣纹样造型上各具特色。如黔中地区的多以纵横交错、纷繁多采的几何图案造型为主,配鸟蝶花卉纹样。松桃、晴隆苗族喜用折枝花鸟图案。黔东南地区以动植物和几何花纹为主,西江喜用龙凤、鸟蝶和牡丹、石榴等动、植物花纹构绣成富于想象又生动逼真的图案造型。施洞苗族妇女通常以龙凤为中心,四周配花鸟虫鱼或神话传说,内涵丰厚。黔西地区以几何花纹为主……一般说来,近水者多绣鱼虾,居山者多绣花鸟,人们从穿着的服饰、缝制在服饰上的绣片可判断出是哪方苗族。

  互渗性 苗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长期以来,苗族有意或无意吸纳他民族的文化,苗族妇女刺绣造型上也潜移默化他民族的文化渗透。如在刺绣图案中出现“五子登科”、“鲤鱼跳龙门”、“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福禄寿喜”等图案造型。苗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或其它民族文化的渗透,使苗族刺绣在文化内涵上有所丰富,在图案造型也有较大变异。

  3、色彩运用

  苗族自古对色彩就有着强烈追求,只是最初的“好”色是为了追求像“锦鸡”一样的耀眼漂亮、能吸引异性。随着对色彩认识的积累,苗族妇女形成一套连她们自己也没意识到的用色理论。 “其色采彩调子对比与变化,居然与今天的色彩学原理十分接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刺绣的色彩强度与补色关系,是一个色彩学的突破。”(《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贵州民间刺绣绘画艺术试述》王书万)。苗族刺绣在用色上没有高贵贫贱之分,不会固定某一色彩作为某个阶层或某些人使用,只是根据不同的性别、年龄、场合穿戴不同色彩的服饰,另外是地域不同偏重的色彩不同。

  一般说来,苗族服饰有盛装、便装之分。盛装又分红色调、蓝色调、绿色调和黄色调四种。红色调是以红色为主题图案色彩,次要部分及边缘配以淡黄、浅蓝、紫红、玫瑰、绿色等。蓝色调是以深蓝、紫色为主,枝节配黑色、白色、绿色、褐色等花纹图案。绿色调是以绿色为主,辅红、黄、黑及玫瑰色。黄色调以黄色为主调,配黑、红色,间用白色。

  红色是苗族刺绣使用频率最高、地域最宽的色彩。因为,在苗族看来,红色代表青春、生命,是吉祥如意和富贵的象征,多用于未婚姑娘和儿童身上。蓝色庄重、沉稳,象征成熟美,多用于已婚妇女身上。而黑色深邃、凝重、神秘,多作基本色和男子服饰。

  总的来说,苗族刺绣多用暖色,冷色仅仅作为点缀,一般不用灰色。在配色上全凭苗族妇女对颜色的原始理解,“大胆、自由,不受任何色彩规律限制”这是苗绣的风格,“耀眼夺目”是苗绣色彩应用的目的。赤、橙、黄、绿、蓝、紫以及黑色被苗族妇女巧妙达配,让画家赞叹不已。 “苗族是一个多彩的民族”的点评价也不过分。

·上一篇文章:刺绣4000年底蕴传承的价值
·下一篇文章:“针间不容发,劈丝纤如毫毛”从《绣娘兰馨》看叹如今刺绣文化之凋落


 

相关新闻

·欧东花:让“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
佚名
 
·蒙古族刺绣匠人:传统技艺开启“指尖幸福”生活
张玮 李娜
 
·江苏将大力保护苏绣等45项传统技艺
潘晔
 
·第四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在苏州开幕
王建康
 
·贵州侗族刺绣:小小布带“立体”呈现别具特色
张月琳等
 
·苗族女代表每天带数斤银饰参会:为保护民族文化
佚名
 
·库尔勒回族村民出国传授刺绣技艺
苟发军等
 
·岜沙苗族:情投意合的“裸婚”
佚名
 
·苗族刺绣银饰要走产业化发展路子
杨卓光
 
·苗族刺绣的起源及其现代意义
佚名